维护民族友好交往的女政治家三娘子
三娘子是何许人也?她为何会在逝世近四百年后依然受到各族人民的缅怀与爱戴?
三娘子出生于卫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1557年阿勒坦汗在与该部联姻时娶其为妻。她本名乌延楚,嫁到土默特部落后,又有了钟金哈屯(中宫夫人)、也尔克兔哈屯(有权势的夫人)的称号,汉文史籍则多称其为三娘子。
史书记载三娘子“性聪慧”,是阿勒坦汗晚年得力的政治助手。作为历史人物,她的主要贡献在于维护汉、蒙古、藏等多民族的友好交往。
促成通贡 维系互市
在明蒙隆庆议和期间,三娘子暗中出力,左右局势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有史料记载“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明朝对三娘子的这一举动大加赞赏,封她为“忠顺夫人”,在赏赐蒙古诸首领的名单中,三娘子频频出现,且赏赐额度非常高。
三娘子还和阿勒坦汗一起维护互市秩序。每当互市之时,三娘子会将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她随性洒脱,有时身着蒙古礼服,有时又以汉妆现身,手持金鞭,乘骑骏马,在熙熙攘攘的互市中格外引人注目。三娘子的高贵身份与她的强烈个性给内地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明人穆文熙赋诗赞道:“少小胡姬学汉妆,满身貂锦压明珰。金鞭娇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

《三娘子图》,首都博物馆藏,清康涛绘
牺牲个人 顾全大局
万历九年(1582年)十二月,阿勒坦汗去世。从阿勒坦汗去世到其长子黄台吉继承第二代顺义王的这段敏感期里,三娘子对维护明蒙友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间,凡土默特部向明朝奉表称谢,皆以三娘子为主名,表明她是过渡时期的领袖。是她率领黄台吉给明朝发送阿勒坦汗去世的讣告,之后又贡白马九匹,镀金撒袋各一幅、弓一张、箭十五支,以示通贡一如既往。也是她力挺黄台吉接任顺义王位,并亲自主持盟会统一诸首领的意见。
黄台吉明白,三娘子虽然支持自己继承顺义王,但若不与三娘子成婚,即便继承王位也不会有极高的号召力。他拟按蒙古族传统的收继婚制,娶三娘子为妻。但是三娘子对于这桩政治婚姻颇不情愿,因为自己正是风华正茂之际,而黄台吉却已到了垂垂老矣的暮年。黄台吉年轻时桀骜不驯,恃勇逞强,明朝官员担心他一旦大权在握,便会听信挑唆,破坏来之不易的通贡互市。而能够安抚此人者,除三娘子外再无他人。因此兵部尚书郑洛将此中的利害关系一言挑明:“夫人能归属顺义王(指黄台吉),则不失朝廷恩宠,否则不过是塞上一妇人而。”三娘子权衡再三后,决定放弃初衷,从大局出发听从明朝的建议。土默特部落的两大权势人物走到了一起,阿勒坦汗的遗愿得以贯彻,黄台吉飞扬跋扈的个性也大为收敛。

美岱召壁画的三娘子(王磊义临摹)
平息事态 消弭战争
万历十八年(1590年),蒙古西海部落在甘肃边外与明朝发生摩擦。正当明朝极力平息事态时,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率众护送三世达赖遗殖赴西藏途中停留在甘肃洮河地区,他与驻牧在这里的另一土默特部首领火落赤合兵向明朝守军发动军事攻击。事态陡然升级,引起明蒙关系的危机。兵部尚书郑洛全权处理此事,他火速给三娘子去信,希望三娘子出面劝解各首领撤兵。三娘子以她崇高的威望,迅速平息了危机,聚集在甘肃边外的蒙古各部陆续返回故地驻牧。
交好边官 声誉卓著
三娘子与王崇古、方逢时、郑洛等历任宣府、大同、山西的边疆大吏都有着很好的私交。万历五年(1577年)吴兑任宣大总督后,三娘子对其执父礼,她在吴兑府中毫不拘束,俨然视为己家。吴兑也将三娘子视为自己的女儿,经常为她采买内地汉服以及金珠翠钿等首饰。
吴兑的幕僚中有内地大才子徐渭,此人诗书画造诣很深,在中国艺术史上有极高地位。徐渭性格独特,厌恶俗人,但他目睹了三娘子健美聪慧、飒爽干练的英姿后,心潮澎湃,竟一口气写了六首边词,细致生动地描绘了这位蒙古民族巾帼的风采。史书还记载,驻守长城的边军对三娘子美名如雷贯耳,文臣武将们都争相目睹三娘子的画像。
由于三娘子的历史影响,自明朝以来,描绘、赞美三娘子的诗画屡屡不绝,直至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傅增湘还作《咏昭君墓》一诗:
麟阁云台盖世勋,
论功一例逊昭君。
若从边塞争芳烈,
顺义夫人亦不群。
诗中将三娘子与汉代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相提并论,对三娘子对维护民族团结的功绩予以充分肯定。
配祀享堂 千古流芳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六月二十六日,三娘子病逝,享年64岁,明廷遣使给予赐祭七坛的隆重祭典。
三娘子去世后,顺义王家族在美岱召内为她建起享堂,百姓俗称“太后庙”。在三娘子生前互市的宣府,即今张家口市,当地百姓于长城来远堡

三娘子享堂——美岱召太后庙
自2007年起,土默特右旗政府在历届三娘子旅游文化消费季期间,都要举办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纪念性活动。当地各族群众在缅怀三娘子的同时,又以类似历史上汉蒙互市的形式开展物资交流,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荣、互促。
字体
打印
关闭
蒙公网安备 150221020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