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止不住那伤心的泪蛋蛋,一道一道往下流……”
在敕勒川社区,土右旗乌兰牧骑的演员们正为居民们送上精彩的二人台节目。脍炙人口的二人台传统小戏《走西口》,反映了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艺术再现了鲜活的生活场景。
根据史料记载,二人台是西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在晋、陕、冀地区,伴随着“走西口”,最终形成于内蒙古中西部的敕勒川地区,与蒙古族文化艺术糅合,逐步形成了新的文艺形式。早期二人台演唱是蒙汉语兼用、蒙汉民歌皆唱,有时蒙歌汉唱,有时汉歌蒙唱,老百姓把这种蒙汉交融的演唱方式称为“风搅雪”。“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台又融入了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戏剧特点,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以戏曲为主的表演形式。”土右旗志史办主任高景哲介绍道。
董倩倩是土右旗乌兰牧骑的副团长,这几天她又在忙着写剧本。“近年来,旗乌兰牧骑创作了很多新剧,编排创作了二人台歌舞剧《敕勒歌》《倾城美岱召》等一系列民族团结题材的文艺作品,二人台小戏《圆梦》被选送到国家民委。通过二人台文艺作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董倩倩说。
二人台代表传承人丁月善、张翠荣夫妇,是土右旗职教中心二人台艺术班的专职教师。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二人台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年轻时自己能跑能演,就经常跑到呼市、鄂尔多斯一带演出。现在岁数大了,觉得自己既然是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人,就必须把肚子里的东西在有生之年都传出去,所以开办了艺校教学生,现在又被职教中心返聘,在学校里教学生们唱二人台。我希望通过我们夫妻俩的努力,将二人台艺术更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丁月善说。平日里,丁月善还会写一些剧本,他把党和国家的各类方针政策融入唱词,把时代新意写入二人台,也是这门老曲艺的“时代新说”。
近年来,土右旗不断加强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大院、职教培训和乌兰牧骑展演等方式,广泛推广二人台艺术,全旗专业与半专业二人台演员有三千余人,二人台文化艺术品牌远近闻名。土右旗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并被国家定为二人台艺术节永久举办地,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
二人台艺术作为一种地域色彩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多年来,这门艺术在历代二人台艺术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扶持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
“二人台艺术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土右旗乌兰牧骑副团长董倩倩说。
土右旗作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二人台艺术,打造好二人台这个艺术品牌,这对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从历史的长河到现代的舞台,二人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用那最醉人的歌调见证了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传承文化的辉煌历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和蒙汉情谊的永恒传承。
转载自“活力土右旗”
上一篇:
沟门镇|蒙西最大室内农林博览园招募摄影合作伙伴!30000平米!独家!
下一篇:
内蒙古日报 | 古刹美岱召传颂民族团结佳话